在位于崇明区港沿镇的一个农业园区里,生产鲜切花也用上了流水线——通过种苗自动扦插系统,园区可实现花苗自动定植在基质块中;经过两个多月的生长期,采收后的鲜切花经由传送带直接从智能玻璃温室被送至理花捆扎车间,由工人简单梳理后套袋装束,全程仅需一两分钟。“我们引进了荷兰的温室技术和智能化生产设备,每天可生产3万枝鲜切花。”园区负责人姚建军说。
日前,这个名为“上海崇明国际菊花生态园”的项目顺利建成并通过验收,现已投入运营。港沿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后花博”机遇,港沿镇不断优化花卉产业布局,通过科技力量提高“上海花港”的产业能级。
、
“这个项目投资1亿元,占地213亩,其中有80亩智能化玻璃温室,全年都可生产菊花。”项目运营方上海虹华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建军一边说,一边带记者向玻璃温室内走去。温室内,一台机器正不断拾取传送带上震动着的菊苗,拾取后放入另一边的扦插设备中,放齐一排8株菊苗后,设备便将这些菊苗扦插在下面的基质块里。记者注意到,扦插一排菊苗仅需十几秒。
“基质块也是由自动化机械设备提前压制而成的,机器人通过自动识别并抓取插穗完成种苗扦插,实现‘机器换人’、节约劳动力的同时,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姚建军告诉记者。
再往里走,温室内别有洞天,粉、黄、白、紫等多种颜色的多头小菊长势喜人,工人正在采收菊花。和普通的采收环节不同,他们并未将采下的多头小菊打捆装车,然后再运到捆扎车间内,而是顺手将采下的数枝菊花放在一旁的传送带上。
为了充分利用、节约玻璃温室的空间,这条传送带甚至还经过了一长段“地道”,经由地下直接将花枝送出温室。流水线的另一头,工人在传送带旁待命,待机器将花枝初步整理分类后,直接麻利地将花束进行套袋。
“多头小菊是目前园区内的主栽品种,这些花束将被第一时间送往批发商手中。按照这条流水线的设计产能,园区每天可生产3万枝鲜切花。”姚建军告诉记者,这些刚完成采摘的菊花花苞并未完全展开,在批发、运输、销售过程中会慢慢完成绽放,从离开玻璃温室到最后的瓶插观赏期,时间可达一个月左右。目前,园区温室内培育有45万株菊花、24万株菊花苗,包含300多个品种。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