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工厂化农业种植面积激增,基质和泥炭原料需求量持续攀升。俄乌冲突提高了波罗的海三国泥炭生产成本,使全球泥炭供求关系进一步恶化。对中国市场来说,泥炭供应链危机还将进一步加剧,特别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三国退出了一带一路16+1机制,使我国未来泥炭供应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如何破解我国泥炭供应难题?我们必须在全力保障现有泥炭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基质原料供应链的新兴物种,以保证我国市场日益增长的基质原料需求。根据国际园艺学会无土栽培与基质分会预测,未来30年全球基质原料供应链将整体增长7-12倍,其中泥炭藓的市场需求增长将达到209倍,是基质原料供应链中增长最快的新兴物种。
泥炭藓作为一种新型基质原料,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显著优势。首先,泥炭藓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次,泥炭藓性状优良,通气透水,结构稳定,性质纯净。再次,泥炭藓使用方便,有利于工厂化智能化水肥、光照管理,栽培蔬菜产量高、品质好,用户满意。最重要是泥炭藓没有病菌、虫卵和草籽,不传播病虫草害。没有重金属污染,绿色健康,在使用过程中标准化程度高,技术安全。泥炭藓所具有的独一无二优势,使得泥炭藓成为最具成长潜力的新型基质原料物种。
全球泥炭藓主要来自智利等南美国家野生泥炭藓人工采收、芬兰野生泥炭藓机械采收和中国泥炭藓种植三大来源。
智利等南美国家泥炭藓人工采收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虽然泥炭藓质量较好,但市场供应增长潜力并不高。芬兰有30万公顷泥炭藓可供商业化开采,按照平均采收0.1m米厚度计算,芬兰可供开采的泥炭藓储量为3亿立方米。为了保证泥炭藓可持续利用,芬兰采取轮采制,将可采泥炭地划分三份,每份泥炭地采收1年,休采两年,待泥炭藓恢复如初时再开始下一轮开采。芬兰碧奥兰公司为此专门开发了开采设备,实现了机械化开采。机械采收野生泥炭藓,成本高于普通泥炭开采,低于人工采收野生泥炭藓,对于高附加值工厂化蔬菜和兰花种植还是可以接受的。
泥炭藓人工种植技术在德国和加拿大进行了长期试验研究,但受积温、泥炭藓种属差异影响,欧美种植泥炭藓产量远低于中国。我国泥炭藓每年可收获一次,而德国种植泥炭藓每5年才能收获一次。中国泥炭藓每亩产量可达600-700斤,而德国种植泥炭藓5年产量才有400斤,不能形成商业产量。当然德国加拿大泥炭藓种植目的是为了泥炭地还湿修复,并不完全为了商业目的。泥炭藓的商业价值只是泥炭地修复评价指标之一。
我国在矿质土壤上种植泥炭藓取得成功并在单位面积产量上远超欧美发达国家,归功于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朱龙金总经理的开创性技术工作,也归功于华和(贵州)农产品有限公司余江华总经理的强大市场开拓能力,让贵州泥炭藓不仅牢牢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产品还远销日本、北美、南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成为享誉国际市场的畅销产品。
泥炭藓种植不仅是基质产业的重要原料,还是促进贵州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贵州曾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贵州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水稻生产,而水稻种植每亩产值只有1500元左右,而泥炭藓种植一次可以连续采收3-5年,日常管理和劳动强度远比水稻简单省力,但每年每亩泥炭藓产量可以达到600-700斤,高者可达800-900斤。目前泥炭藓价格已经上升到每斤20多元,每亩产值可达12000-14000元,每亩土地种植泥炭藓所获收入是水稻生产的6-8倍,泥炭藓种植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种全新的基质原料物种,泥炭藓种植过程不仅符合有机标准,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优秀样板。同时,作为在中国和世界未来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商业物种,泥炭藓种植潜力令人期待。尤其在泥炭、椰糠、木纤维、树皮等基质原料完全依赖进口前提下,积极发展泥炭藓种植更是补偿我国泥炭供应链短板,保障我国基质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到2050年全球泥炭藓市场需求为2300万立方米,如果我国拿下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我国的泥炭藓年产量也要从现在的3万立方米,增加到760万立方米,增长幅度高达253倍。我国西南广大地区的气候条件与贵州类似,具备泥炭藓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各省区应积极学习贵州泥炭藓种植技术经验,扩大泥炭藓种植面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也为我国基质产量提供可持续原料来源,支持和支撑我国基质产业和现代农业工厂化快速发展,满足我国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消费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
更多信息: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
联系人:孟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