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吴迪在大棚里采摘蔬菜的同时,37公里以外的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村的科技小院里,正读研二的宁国法也在巡棚。
7月3日,他种的这一茬番茄已经采收结束。这是他“进村读研”的第478天,宁国法要为毕业论文采集整株番茄样本,对根茎叶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判断不同的品种、水肥配比等因素,哪些更能优化番茄的品质。
选择“进村读研”的宁国法和同学吴林静,是西槐庄科技小院2020年11月挂牌成立后入驻的第一批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西槐庄一共有100余户人家,科技小院负责的15个大棚和5亩耕地,是村集体的土地。
除了完成科研项目,科技小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指导农户科学地种植。2021年4月,两位研究生刚到村里时,村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科技小院,只看到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戴着帽子扛着工具下地干活。
刚开始种植时,村里请了五六位村民帮忙科技小院干活。番茄定植之后,当秧苗长到半人高时需要吊秧,同时还要掰茬——把侧枝剪短防止分走养分。学生们认为需要提前一周开始,这样可以保护幼苗。而村民认为应该晚一些,这样可以少处理一次而节约人力成本。
另外,农户往往会在农资站购买种子,并采用“沾花”人工授粉。以番茄为例,农户种植的品种为了便于长距离储存和运输,多为硬芯,种子价格也相对便宜。而宁国法选择的是将近一块钱一棵的番茄苗,以及400元一箱的熊蜂授粉,种出的也是果肉偏软、果汁充沛的番茄。
对于优质品种,农户们有的是没听说过,有的则是担心投入太大。吴林静说,在“吃到爆浆的软番茄时”,农户们的观念改变了。村民们都说,过了大半辈子后“终于又吃到了小时候的番茄味道”,还希望宁国法今年再购苗时帮他们也捎带上。
来源:剥洋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