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建交50周年 农业参赞访谈录

2022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荷兰王国建交50周年。为纪念这50年两国在农业方面的发展,荷兰农业协会(NAFTC)总监安英娜女士前往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会见了荷兰农业参赞武田富先生和卡雷尔先生。在首次播报中我们回顾了这50年的历史,在第二次播报中,我们将进行评估和展望。

“中荷关系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英娜问。“首先,荷兰是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虽然我们的国土面积很小。”卡雷尔高兴地回答。他更自豪地补充道:“中国是荷兰最大的非欧洲贸易伙伴,比美国还要大的贸易伙伴。” 贸易关系确定初期(1988年),荷兰每年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达4000万欧元。30多年过去了,年出口额爆炸式增长了100倍,去年(2021年)出口额达到40亿欧元。机械虽然是其中一小部分(1.8 亿欧元),但其重要性和规模均在增长。另一方面,中国每年向荷兰出口无人机设备的价值超过1亿欧元。对于中国来说,荷兰是其在欧盟范围内的第二大农业贸易伙伴。

“荷兰人都是实干家。”武田富参赞将此添加到诸多成功要素中。“如果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就会意识到,这必须完全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最后重要一点,荷兰拥有领先的农业大学,如瓦赫宁根大学,荷兰在中国成功的过程中也受益匪浅。

关于荷兰可以向中国学习什么的问题,武田富参赞回答说:“中国在物联网方面非常先进。例如,使用大数据和与数据相关的算法;电子商务在农业业务中的作用;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互联网的普及率”。卡雷尔参赞补充道:“无人机在农业中的使用,例如作物保护;或者将人工驾驶的拖拉机转变为自推进式拖拉机”。

显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荷兰当然可以从中学习。但是,有一些高科技方法在中国是允许的,而在欧洲/荷兰(目前)还不允许。比如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在育种中的应用。尽管荷兰的研究采用了高科技方法,但在实践中还不允许这样做。“我们有可能落后于中国。”武田富参赞说。

荷兰在创新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例如,中国对荷兰所谓的三螺旋模型非常感兴趣,用于创新和应用研究,支持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行业。模型三角由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组成。虽然这三方在中国也有自己的利益,但它们在荷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荷兰,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身将进行什么样的应用研究;政府更多起到的是推动作用。所以,创新以更集中的方式快速抵达商业领域。在中国,这种案例少见。中国的研究在更多情况下受政府的直接影响。如果中国想从创新中获得更多的回报,荷兰模式给了他们绝对的灵感。

荷兰致力于保持其全球农业强国的地位,但需要转向可持续性发展,并将这些创新出口到其伙伴国家。例如,中国也面临环境挑战,其必须以更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荷兰在技术和专有技术方面的出口地位只会变得比食品出口更为重要。“在这方面,”卡雷尔评论道,“我们更需要面向链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单维度的解决方案。特定领域的荷兰公司必须共同努力,提供一个整体概念。”

但中国也在攀登农业和食品创新的阶梯。两国之间下一步的合作可能更侧重于在可持续解决方案方面的伙伴关系和共同创作。

英娜女士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能否用三个词来形容中荷之间50年的双边农业关系。两位参赞先生深思熟虑,因为三个词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想法。中国太大了,太有活力了,太有挑战性了,三个词无法囊括所有。最终转化为用三句话来描述:繁荣的伙伴关系,仍在酝酿的过程中,需要有耐心;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总是需要我们全情投入;在中国做农业不是一次冒险,而是一生的追求!

来源:荷兰驻华使馆


发布日期:



如果您想免费订阅我们的每日新闻,请点击这里| 点击这里


此领域的其它新闻:


点击订阅我们的每日EMAIL新闻信

取消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