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月初至今,由抗疫引发的供应链危机致使上海蔬果极度稀缺,早起线上抢菜成为日常。昂贵的运输成本使得封控区蔬菜价格飙升,水果几乎“无迹可寻”。“一菜难求”使得越来越多抢菜失败的居民通过“水培”蔬菜以自救。
在生鲜电商出现之前,农产品流通半径有限,产业链极长。砍去中间商的产地直采模式以及卓越的供应链能力将蔬果流通半径最大化,受益于集约式生产模式的规模效应得以呈现。根据艾瑞咨询数据,中国蔬菜生产基地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错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六大优势区域”,水果生产基地上半年以南方果为主,下半年以北方果为主。
诚然,蔬果的集中化生产能够有效解决产品在淡季供给不足的难题,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并且在极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然而,集中化生产的致命缺陷在于缺乏供应链韧性。
在农业科技初创企业中,室内农场细分赛道所获融资金额占比达24%,交易数量占比达15%,这意味着,室内农场单笔融资平均金额远远高出其他企业。事实上,农业科技赛道2020年吸收约50亿美元资金,较前一年翻了一倍,涉及416笔交易,其中最大的10笔交易便包括室内农场(Indoor Farming)企业的4笔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爆发之前,资本对“农业食品”(Agrifood)往往缺乏兴趣——基金历来认为这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不太可能产生高额回报,例外极其罕见。2011年,仅有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进入了农业科技公司,涉及交易数量42笔,同期,仅有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进入了食品科技公司,涉及交易数量22笔。
2020年,食品科技初创企业总计获得融资约173亿美元,涉及631笔交易,其中流向电子商务以及配送服务的资金占比高达68%。仅订阅式套餐(Meal Kits)这一商业模式便筹集了62亿美元,食品科技领域的电子商务公司则筹集了53亿美元。“幽灵厨房”(Ghost Kitchen)和“黑暗零售”(Dark Retail)等颠覆性商业模式也出现了强劲突破。在全球范围内,该时期最大的一笔交易来自中国社区团购兴盛优选于2020年7月获得的8亿美元C+轮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就地域而言,尽管北美在食品科技交易中所占份额仍然稳居首位,但是亚洲市场正在逐渐超越欧洲市场,根据Crunchbase,亚洲食品科技公司融资交易笔数占比从2017年的15%左右跃升至2021年的25%左右,欧洲的交易份额则从2017年的25%下降到2021年的17%。然而,与北美市场资金大量涌入颠覆食品生产方式的“硬科技”不同,2021年,中国食品科技领域最大几笔投资流入以数字化销售渠道挤入“科技”赛道的食品品牌——5月,零食生产商卫龙食品获36亿人民币Pre-IPO轮融资;7月,茶饮品牌喜茶获得5亿美元D轮融资。尽管投资热情不及北美市场,但是植物基蛋白与合成蛋白在中国市场至少有所耳闻,相比之下,垂直农业显得悄无声息。
剩余原文点此阅读。
来源:元气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