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次收一年,亩产值100万元……这些听起来像科幻片的农业场景,今年7月将在珠海华发集团建设的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变成现实。
华发集团旗下珠海华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琪介绍,该示范园集合了荷兰等欧美国家多项高科技温室企业的尖端技术,将种植来自多个国家上百个高品质绿色环保生鲜蔬果品种,年产量预计可达7000吨,届时将满足港澳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消费者的高端需求。目前已经完成设备安装,7月即可投产
走进智能玻璃温室,内部装置颇为壮观。15个果蔬分区有序排列,每个玻璃温室高约8.5米,走进去后如同来到一个洁白干净的世界,亮堂而不晃眼。现场工人正在进行紧张的施工调试。
李琪介绍,华发集团从2019年开始组建农业团队,主要技术人员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岩手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等多所世界农业名校,以及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农业专业院校,85%以上的技术人员拥有海归硕士、博士、博士后学历背景。
“我们跟欧美21个顶级温室的设计建造及运营公司进行合作,引进他们最新一代的温室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等,打造了这个占地20万平方米的高科技智能化玻璃温室。”
目前半封闭智能玻璃温室已经完成了基本建设。“按照目前的建设进度,今年7月份将进行首批育苗种植,预计10月份可以达到满产。”
李琪介绍,达产后每年可供应约7000吨的高端果蔬,未来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向大湾区市民供应纯净、安全、绿色的高品质果蔬。
站在温室门口,李琪指着右边屋顶上一个装置向记者介绍,“它形状不像机器人,但它是一个完全智能化的机器人。干什么用的?专业玻璃清洁工。”李琪解释,温室的玻璃使用久会蒙尘,影响玻璃的透光度,这个机器装置通过传感器检测到玻璃的透光度下降到一个值,机器人会自动启动并清扫屋面的玻璃,让玻璃的透光度回到原有的透光状态。机器装置不仅智能且非常高效,李琪说,“擦完15公顷的玻璃,仅需要24小时”。
珠海华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潘增光介绍,“这项技术大幅降低了天窗面积比例,天窗实际上是空气向外流动的一个通道。”空气在玻璃温室的半封闭隔间,根据植物生长需求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含量等进行调节后,通过空气输送管道进入玻璃温室,再从天窗排出。
潘增光说,“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调节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还可以节省能耗,防止病虫害侵入并提高作物产量。”
类似的“黑科技”在示范园数不胜数。据悉,示范园还采用除湿制冷模块,并创新开发了储能蓄冷节能系统、人工光线性调光等技术,可根据实时气象数据,由智能化环境控制电脑计算并调配温室内各系统,自动控制空气混合单元的开闭、幕布开闭、循环风机转速、加热除湿终端能源调度、补光灯的无级变速调整等,确保温室内部环境达到植株生长最佳条件。
潘增光说,“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生长需要调节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补给等,不仅可以控制植物生长速度,也可以控制产量,在珠海实现蔬果产品的全年生产”。
示范园面向全球精选引进优质品种,涉及番茄、水果彩椒、迷你黄瓜、草莓、生菜、中药材、花卉等多个品类。同时,依托本项目技术力量,已开展大规模的蔬菜品种筛选及试种。
采访现场,工作人员摆出一款名为“糖小豆”的试种小番茄以供品尝。从外观看,这款小番茄个头比市场上的更均匀,每一颗都红彤彤的,实现了完全着色,吃起来又脆又甜。李琪介绍,“温室内番茄生产的高度大概在3米左右,通过定制雾度值的散射玻璃使植株获得更多更均匀的阳光照射,从植株的顶部到根部增加番茄的光合作用和着色。”
据悉,在多种“黑科技”的共同作用下,示范园的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高。半封闭玻璃温室可全年种植,以小番茄为例,产量是传统种植方式的5倍。大番茄最高可达到150公斤/平方米,是传统种植方式的10-15倍。李琪说,“小番茄的销售以串计价,大概9.8元/串,每串约重198克,按照预测的价格和产量,平均亩产值达到100万元。”
据悉,截至目前,已在国内外番茄品种中初筛出30个适合在长江以南大规模设施种植的品种,并与省农科院开展联合育种工作,未来可为大湾区更多种植户开发具有湾区地方特色的优质蔬菜品种。
作为目前国内距离核心市区最近的大型玻璃温室项目,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成功开拓了“近销地”玻璃温室种植模式,围绕项目500公里范围内各大城市进行线下销售开发,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24小时内生鲜供应。
同时,已与线上主流电商开展深度合作,组建具有大湾区特色的农产品销售贸易平台,开发了近20种生鲜品类标准化基地产销渠道,初步完成了“华实美原”生鲜品牌的建设。
来源: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