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8个多月的比拼,4月25日,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峰会在线上举行,“番茄快长”队种植的番茄以远超传统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摘得冠军。这支队伍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极星农业和拜耳作物科学的青年“新农人”组成,采用“人机融合智能”的算法策略,将先进种植经验转换为算法,辅佐种植者种出了高产量、富营养的果实。
去年10月开始,入围决赛的选手分别在北京、上海、浙江、荷兰等地,通过软件远程控制位于云南昆明大赛基地的智能温室,结合营养学、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等精准农业技术种植番茄。“其间,虽然我们不能每天见到这些作物,但人机融合算法实时帮助我们,不断修正种植策略。这也验证了这套算法未来的商业价值,也就是帮助种植者提高效率,降低出错率,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冠军队“番茄快长”队长徐丹表示。
除“番茄快长”外,其他三支队伍同样表现出色。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的“智茄”队最终获得卓越奖,具备多元化科研背景的“农圣大脑”队与浙江大学青年学者组成的“喜柿”队荣获优秀奖。评审结果显示,四支决赛团队的番茄平均产量达到了传统种植的两倍左右,营养价值也符合高品质的行业标准。
“我们的全球农业粮食体系需要创新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Carlos Watson)在峰会上表示,“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吸引青年学者、技术专家、创业者、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针对具体需求,共同打造解决小农实际问题的实用型解决方案。”
而对于病害管理,“番茄快长”队的做法是在温室中安装相关传感器,通过一套自研的病害管理系统,在监测室内气候与植物生长情况的同时,对常见的真菌性病害风险进行预测,帮助种植者规避了大部分的病害风险。这也是该团队在比赛中获得最高产量与较高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与其他农业科技创新竞赛不同,“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在考核产量、品质以及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之外,还尤其重视大赛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
“此次比赛积累的算法模式,我们下一步将在合作基地进行小范围商业试点,不久后希望向全国推广,让不同地区、不同设施类型的不同种植户都能受益。”徐丹表示。四年前,徐丹从以智能温室农业闻名的荷兰回国创业,在北京城郊用顶尖的玻璃温室种植技术开始种植健康好吃的蔬菜水果。其中,番茄就是主打产品,在今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期间还曾先后六次为奥运村供应。
来源:经济观察网